過去多數專家建議6個月後才添加副食品,現在根據最新國健署的嬰兒期營養參考手冊指出,由於台灣嬰兒4個月後缺鐵狀況比例上升許多,台灣兒科醫學會以及歐洲國家皆建議
4~6個月就可以開始漸進式給予寶寶副食品,此時也能讓寶寶適量喝水。有些寶寶在這個階段開始長乳牙,所以國健署建議可在進食後補充開水,有
口腔清潔的作用,有益牙齒健康。
在接觸副食品前,寶寶並沒有喝水的需求,不過若是長輩堅持呢? 小兒科醫師大多建議,喝完奶後餵個20ml開水讓寶寶當作漱口也沒問題的,也不需強迫寶寶喝完,所以爸媽們可以不用再為了寶寶喝水與否精神緊繃。
寶寶喝水量要多少才好?

知道何時可開始讓寶寶喝水後,接著就要關心喝水量要多少才恰當呢? 由於吃副食品後的寶寶水份來源不只有母乳和配方奶,可透過觀察寶寶每日換尿布的次數與尿液來判斷。
關於寶寶喝水可以建議掌握幾個重點:
(1)每次喝水約 50c.c 少量飲水即可
(2)一天喝水總量不可超過 30c.c. x 寶寶體重(例如:體重8公斤的嬰幼兒每日水量不可超過240c.c.)
(3)每日是否至少尿濕6次尿布,並觀察尿液是否透明無味道
小兒科醫師黃瑽寧也提醒爸媽「不應該強迫寶寶喝水」,容易造成反效果,還要特別留意的是,若嬰兒被強迫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水分,體內正常的含鹽量會被稀釋,導致鈉離子過低,電解質不平衡,就有可能水中毒。
該怎麼讓寶寶練習喝水?

學習喝水初期:習慣喝水與練習湯匙吞嚥
剛開始喝水時可先使用寶寶習慣的奶瓶,或者有些爸媽會使用軟質的矽膠小湯匙,參考前面所提的嬰兒喝水量,控制每次約50c.c.的少量飲水,慢慢熟悉喝水的感覺即可。
學習喝水中期:練習杯子就口與獨立抓握
觀察寶寶可以接受水的味道後,避免對奶瓶過度依賴,而有礙口腔發育問題,就需要開始改用合適的「練習水杯」輔助,由於這段期間是重要的口腔發展期,所以適度地喝水練習可訓練寶寶運動嘴唇、下顎等不同部位的小肌肉,對之後的食物咀嚼、語言發展等很有幫助。
這個階段必須注意寶寶的狀況逐步調整,最好依據成長階段給予適合的學習水杯,若是過早給予不適用的吸管水杯反而會排斥學習,選擇奶瓶與吸管杯中間過渡期的啜飲杯或鴨嘴杯是學會喝水的重要關鍵! 一般的學習水杯都附有把手,除了喝水也能訓練寶寶的抓握、手眼協調能力,為了讓寶寶能邊玩邊練習,材質安全需要多加留意,選擇值得信賴的大品牌才能確保無毒防摔等產品品質。
【注意事項】
過於複雜的結構與配件在消毒清理上會有困難,特別是6個月之前的寶寶器具需要消毒乾淨才能使用,建議選擇水杯前應了解產品的清洗與消毒方式。
combi 推出三階段的學習水杯,能符合寶寶的成長階段。
學習喝水後期:使用吸管或直飲杯
其實寶寶並非天生就會使用吸管,使用吸管喝水需要肺活量,以及嘴部肌肉吞嚥與控制的能力,加上寶寶天生習慣咬嚼吸管,對於歷經吸管轉換期的寶寶來說,應選用
較易吸吮喝水以及材質柔軟、具球形吸管頭設計的吸管杯,不僅讓喝水更上手,也能讓寶寶在過程中充滿自信和樂趣。